主题

正如我们在“关于我们”板块中所介绍,我们和小朋友们的每次交流都会围绕一定的人文或哲学主题。这些主题的灵感有些来自IB课程体系中的Theory of knowledge(知识论);有些来自于我们对于中小学受教育经历的会议和整理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教育体系往往忽略,却十分重要的议题;有些来自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时的共鸣;有些来自于指导老师的建议······我们会在一段时间内和小学生们针对某一个议题进行相对集中的交流讨论,然后换到下一个主题。得益于一对一的交流形式,每一位工作小组的成员可以用每个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发起讨论。简单地说,如果小朋友对于政治经济很有热情,我们在和他/她的讨论中就会加入更多时事政治的元素;如果孩子对于文学故事比较好奇,我们就会以小说电影为例展开对话。以下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一些主题的简单介绍,随着时间的延续,我们会不断更新。

主题一:价值观和理念的多样性

从小到大,在华东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相对均一的环境中: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来自汉族;周围人们少有不同宗教的信仰者;老师和家长的话语大同小异;大多数人起早贪黑为房贷车贷和更好的经济条件而奋斗······对于身处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见到了太多来自相同背景,具有相同生活目标和人生追求的人,但是他们不应当被相同的声音淹没。因此,我们要去聊聊不一样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截然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资料:《三体》《我滴个神啊》俄乌冲突时事 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故事 《海上钢琴师》

主题二:价值观与人生选择

紧接这主题一,我们讨论了个人理念和人生旅程之间的关系,我们所具有的价值观时刻影响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也定义了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我们很想传递的信息是:不必因为世俗的成见而决定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题一是对多种不同价值观的宏观了解,主题二是从个体角度对价值观的微观理解。

参考资料:《心灵奇旅》

主题三:批判性思维引入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被权威的声音所包围,这样的声音可能来自家长、老师甚至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很可惜,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很少和我们讨论怎样批判性地看待外界的信息,尤其是来自权威的声音。这样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以一些小朋友身边的学校的规定,课本课文,以及主流媒体的新闻入手,尝试着讨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性以及暗含的立场和政治态度。

参考资料:有关美国新冠传播的新闻报道 有关外卖骑手的新闻报道 南方周末期刊 新周刊 故事《盲人摸象》《愚公移山》《爱,死亡与机器人》片段

主题四:个人与国家

这一主题的灵感来自于对一些中小学课文的回忆:文中常常提到一些人物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的自我牺牲。诚然,这样的精神是可敬的,它提醒我们不要成为纯粹的利己主义者。然而在和小朋友们长达数个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似乎进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们有时会过分夸大民族之间的对立,甚至将其他民族的苦难视作一种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很少辩证地思考爱国主义。因此,我们应当聊聊爱过主义本质,如何分辨打着在“爱国”幌子的政客手段,以及对个体利益和幸福的尊重了。这些议题促使我们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硫磺岛家书》《太极旗飘扬》

主题五:历史、战争与侵略

作为人类,我们的历史中充满了战争、对立、冲突、侵略与反抗。谁将为历史中的罪行负责?矛盾和冲突是否随着时间而化解?历史是否教会我们什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孩子们已经对部分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如何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历史就成了一个必要的议题。

话题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 朝鲜战争

主题六:如何看待死亡

死亡这一话题是人们终将面对的。对孩子们来说,它是十分沉重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我们之所以要谈论死亡,是因为面对死亡时,我们可能会对人生本身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和思考。由于这一话题较为沉重,我们结合了动画片、绘本来和小朋友们讨论。

参考资料:绘本《死了一百万次的猫》

主题七:从书籍中探索

以上的主题多为我们发起的主题讨论,在这一主题中,我们更希望看到小朋友们自己发起的探索。我们将和小学生们一起阅读一本他们较为感兴趣的书籍(由于一对一的形式,我们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读的书可能都不一样)。在此过程中,我们期待小学生们概括情节内容,并对主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我们将和他们一同讨论。

书籍:《洞》《城南旧事》《追风筝的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野风车》《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