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逸的活动思考笔记

价值观与思维体系

今天是本学期的第一次交流,主题是价值观与思维体系。这个题目是pH lighthouse小组成员讨论后决定开展的。本意是让同学们意识到世界上价值观的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价值观与人生的联系。 

会议刚开始我就问黄同学之前是否有听说过价值观这一说。不出我所料,他很快列举出了校园里、小区内到处张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报。然后初次之外,他对“价值观”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秉持着阐释价值观多元化的原则,我尝试着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引入价值观的概念。然后是启蒙运动和科学体系的部分。我个人比较喜欢《三体》里火鸡与农场主的思想实验,不过由于黄同学不是很熟悉,反响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么好。在提到价值观的冲突时,我用了《我滴个神啊》中主人公被不同宗教信奉者追着打的视频,黄同学表示他在视频平台上看过这部电影的介绍。由此我推断视频平台是黄同学一个重要的外界信息来源。经确认之后也确实如此。

 后来提到的是价值观与人生的联系,这一点黄同学比较理解。然后在举例的时候,我用了哥白尼与日心说以及海上钢琴师的例子。最令我震惊的是当我提到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时,黄同学说“宇宙是人的一个细胞。”刚开始我感到诧异,后来他解释说是“人眼睛里的细胞。”他认为我们能看到这个缤纷的世界本质上是世界存在于我们的眼睛里。这个观点让我惊喜,它看上去没有那么scientific,不过却散发着唯心主义的光芒。也许我们只是活在一个主观的世界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挑选一个哲学中唯心主义相关的话题作为之后某次讨论的主题。毕竟黄同学已经思考到了这方面的一个层次。

最后,当我问黄同学“有没有什么想和我分享的?”时,他说了他哥哥的故事。他很好奇高中周末放几天假?为什么大学生会拼命打游戏?他说他哥哥一定是高中时期游戏没玩够。那一刻,我突然产生一种隐忧,我不知道如果黄同学终将面对那样一种教育体制,我和他每次的交流是否还会存在意义?他将来是否还会在意我们谈论的抽象的内容而不是像很多很多高中大学阶段的学生那样在强压和放纵之间机械的徘徊?

批判性思维

这次交流的主题是批判性思维。黄同学对这个主题之前有一点了解但也不是很熟悉。他会在日常生活中思考老师家长言语的准确性。有意思的一点是,他通过免提电话另一端的杂音判断出了体育老师有一次在说谎(并没有生病在家)。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听话的好孩子。我很欣赏他在“被打要不要还手?”这个问题上独特的思考。他会考虑霸凌的来源而不是一味听从老师的指使。

和哪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一样,黄同学也会产生一下先入为主的偏见。当我们讨论愚公移山时,他会下意识地支持愚公移山和砸日系车行为。然而经过引入不同因素,例如搬家、子孙想法、塌方之后, 黄同学开始逐渐转变对愚公移山事件的看法。在讨论“砸日系车是不是爱国?”的问题时,经过几轮讨论,黄同学逐渐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而不是被“爱国”的幌子蒙骗。不过有关爱国、历史、侵略这样的主题还有很大的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外界环境对黄同学在这些点上有着很深的影响。这中间涉及到主流媒体宣传的一些反逻辑和煽动性。

我很开心黄同学不像开始时那样在我说的每一句话后面接“嗯”“对”等肯定性回复,而是会主动提问和质疑。这也是批判性思考的一种体现。让我担心的一点是,他提到了班上有一个所谓“傻子”。同学们(包括黄同学自己)都对这个孩子带有一种鄙夷性的目光(这个孩子可能是有先天的缺陷)。从黄同学的描述来看,他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似乎也对这个孩子不太照顾。或许“如何看待弱势群体?”可以成为之后讨论的主题之一。

个人与国家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个人与国家。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在前几期的交流中会偶尔听到H同学有一些带有民族偏见的言论。他对于历史、战争、国际关系的看法似乎也有一些偏激。

我尝试从历史和战争入手来讨论这个主题。我们从H同学所熟知的《三国演义》入手,聊到了看待历史的角度问题。不同于普遍的统治者视角,我问H同学“假设你是一个平民,你会如何看待刘备、曹操和孙权对于势力范围的争夺?”在我意料之中的是,H同学开始觉得民众会崇拜会支持。随着交流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民众更有可能的反战情绪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讨论《硫磺岛家书》和《太极旗飘扬》时,我本来预计H同学会有比较大的困惑。因为据了解,H同学之前接触的战争相关的作品大多停留在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层面,而没有关注到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小人物的命运。交流比我想象中更顺畅,H同学很快地认识到战争中的人们不能一概而论,复仇逻辑的不合理性,以及爱国主义需要前提等观点。

总结来说,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过于推崇坚定的忠诚、爱国,而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个体利益于国家利益的关系。如果人的基本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人的价值没有被尊重,那么空谈爱国、意识形态又有何意义?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和黄同学讨论这样一个主题。

从阅读中发现:《追风筝的人》导读(1)

这次的meeting主要是和黄同学聊一聊《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历史背景。主要的内容是关于阿富汗地区的近代史以及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争执。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分别是阿米尔和哈桑的信仰派别。从身份上来说,阿米尔和哈桑又是一种主仆的关系。宗教派别以及蒙古人的血统让哈桑在社会生活中本身就受到歧视,而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也并不是纯粹的挚友这么简单。以上这些背景是我希望分享给黄同学,从而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的。当然,由于阅读的进度问题,黄同学还停留在阿米尔和哈桑童年美好回忆的阶段。相信在后面的阅读中,黄同学能够慢慢意识到历史和宗教在整部作品中的影响。这次交流比较令我惊喜的点在于当我们交流到由宗教信仰、人种问题上的刻板映像而产生的冲突时,黄同学很快指出了对日本人刻板映像的例子以及指出这样刻板映像的不妥。

从阅读中发现:《追风筝的人》导读(2)

最近我觉得我在和黄同学的交流中占有了太多的部分,我应当让黄同学有更多的空间来表达他的看法。最近正好我向黄同学推荐了《追风筝的人》。我想从这本书入手,运用连续提问的方式来开展这次活动,我希望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来了解一下从多大程度上黄同学在理解这本书,以及推动黄同学来更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也更好地调动逻辑思考。

阿米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怎么看待他和哈桑的关系?

  • “朋友”?
  • 写出故事
  • 希望哈桑不认识书中的字

哈桑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怎么看待他和阿米尔的关系?

  • 下意识叫拉塞夫少爷
  • 听阿米尔读书的时候被挖苦保持微笑
  • 提出洋葱的问题
  • 帮阿米尔整理床铺,收拾上学的物品

阿富汗的地区的等级秩序有哪些体现?

  • 阿米尔爷爷的判决“严厉而公正”?
  • 人们欺负哈桑和阿里
  • 哈扎拉人不属于阿富汗?

阿米尔和他爸爸的关系怎么样?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今天我尝试着在每次和黄同学的交流之前插入一个小环节:分享一件过去一段时间生活中的小事并且谈谈对它的思考。我特意和黄同学说明了这样做的目的,思考我们过去的生活以及寻找寻找未来的方向。

在谈到《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与哈桑之前,黄同学先和我分享了他和同学一起去小商店买食物的趣事。他和表哥还会互相分享学校发的点心。由此看来,黄同学热爱友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他的部分分享看来,他所处的环境中存在一些攀比家境的情况。不过我很欣赏他不为所动的态度,他说“爸爸妈妈的积累又不是他们的”。黄同学在学校中也遇到了些许困境,他在学校规定的午休时间看书而被罚站。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之前聊的批判性思维有关,我很开心他能意识到教育中的一些不合理规定。我们也略微聊了一些有关个性化教育的内容。当所有孩子在几乎所有时间段都被要求做完全相同的事情,哪怕是睡觉,这是不是一种教育体制中的弊端?

当聊到《追风筝的人》时,我按照之前想好的提问式的推进方式展开。黄同学能够理解书中阿米尔父子之间的隔膜以及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并且黄同学还将这种不平等和穷人和富人之间不平等、美国种族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联系。黄同学对书中人的复杂性这一点似乎还没有太多察觉。

在今天这样的提问式的交流中,黄同学显得更放松和愿意分享。我希望在之后以这样的方式交流时,我能把问题设计地更加易于理解和前后贯穿。

死亡与人生

这次的交流我选定了死亡与人生这一主题。死亡作为每个人都必定会面对的生物生命的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和家人的交谈中,死亡很少被直接提及,在文化中时而被人们所忌讳。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少年时期对死亡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清明节、葬礼等场合,在一系列仪式中,我们对死亡这一抽象概念的模糊认识逐渐产生。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和小学生们开诚布公地聊一聊死亡这个主题。我们主要讨论了“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联系死亡于人生?”“有限的生命是否赋予了生命某些价值?”这几个问题。

当问到“是否有思考过死亡相关的问题时?”,黄同学说在清明节时和朋友讨论过。黄同学提到死亡的存在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开端,于是我尝试着继续挖掘黄同学所谈论的“珍惜生命”:当我们说“珍惜生命”的时候,我们重视的是哪些概念,可能不仅仅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本身。黄同学一开始看上去有些困惑,于是我试着从反方向探讨这个问题,即如果生命的时间跨度可以无限,你是否会愿意“长生不老”?随后我们列举出了“更多机会完成梦想”“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朋友”等一系列优势。由此我们认识到“珍惜生命”除生物生命之外还包含的对人生、理想、亲情的追求和珍重。我很惊喜黄同学谈到了“长生不老”现象所包含的公平性问题:即有人拥有无限生命,而有人必须死去。这个问题其实也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潜在的伦理问题:如果未来药物可以赋予人们无限生命,那么该药物的出售是否道德?如果穷人和富人,当权者和处于社会地位底层的人在死神面前都有尊卑,那么这是否一种终极的不平等?当然,在这次交流中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太多拓展。为了让话题更加生动有趣,而不是单调的概念讨论,我引入了《寻梦环游记》《入殓师》《遗愿清单》三部影片来推进话题的讨论。在最后话题拓展的板块,我和黄同学聊了“安乐死是否应当合法?”这一命题,黄同学表达了只充满痛苦的最后时光不值得一过的观点。其实按照黄同学的逻辑,这个话题还可以再延伸,例如“究竟人生中包含的什么元素让其值得一过?”。